爱在马边---记马边西部计划志愿者郑晓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04-09浏览次数:2268

她的出生虽然很平凡,但是因为有父母的疼爱和民主而让她的人生变得不一样。运动场上,她是全院公认的老大,挥洒自如,活象一个帅气的男生;舞台上,优美而又富有韵律的健美操表演让人赞叹不已。父母对她百依百顺,但是她总是嫌父母太疼爱。她就是被同学们说成“怪胎”的郑小燕。不一样的她终会选择和别人走不一样的道路。因此在经过毕业洗礼之后她放弃在优越环境里的工作而选择去西部,去看看西部的大山、河流和人们,去用自己的眼睛验证东西部真的有多大差别!

说服满眼泪水的父母,带着期待的心情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小镇—马边彝族自治县下溪乡。虽然小镇没有她想象的那样荒凉和贫瘠,但是在生活上却也遇到了不小的问题。吃不惯这里的辣油,吃不惯这里的花椒,更睡不惯满屋子霉味和蜘蛛的房子。但是她的叛逆和不服输的个性让她很快接受并适应了这一切,并且和学生打成了一片,和他们互学语言,和她们一起分享她最爱的健美操,和他们一起度过在小镇的每一天,虽然平淡地过着,但是很快乐也很满足。

本以为自己只是这里的过客,只是来看“风景”的,但是她善良的本性让她成为了这里的“风景”。

她说她在马边最难忘记的是两件事情:一件是第一次上山家访被两名彝族学生感动得一夜未眠。这里的山很高,这里的山很陡,就算她是体育班的双优生也无法承受攀爬的劳累。但是当校长介绍说这里的学生每个礼拜都要这样走上5个小时的路程去学校的时候,她惊讶了。山顶上的那户彝族人家很穷,没有漂亮的家具,没有漂亮的衣裳,更没有钱医治父亲的劳疾和母亲残疾的左眼,但是他们家却有两个最乖的儿子曲别伍一和曲别阿铁。看着比自己小一两岁的兄弟俩熟练地忙着农活和家务,她突然觉得自己心里好酸,更惭愧于远在浙江的父母,原来自己从没有好好地爱过他们,而一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他们的疼爱。虽然他们因为没钱轮流上学而导致年纪比一般的学生大,但是他们的努力却让他们的成绩名列前矛。他们为了要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明天而利用寒暑假去打工挣钱缴学费,他们的努力感动了她,她决定要用自己微弱的工资来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安心学业。

为了让他们赶上功课,她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帮他们辅导并不断鼓励他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并承诺自己以后无论到哪里,只要他们需要,她都会帮助他们。

冬天来临的时候她在下溪中学已经走过了整整5个月,虽然这里的冬天比浙江温暖,但是远离父母而孤单在外的她还是觉得有一丝寒冷。更冷的还有那天下午的一堂体育课,让她最难忘的第二件事情发生了。因为她看到了那一幕,也因为那一幕她决定不再做一个过客,而是要为这里的孩子做点什么。体育课开始了,虽然教学楼楼顶的寒风让大家裹紧外衣,但是因为有她的鼓励同学们也放开活动了,只有一个同学蹲在了围墙后面。他是班里最文静的一个学生,他抱着双腿,穿着凉鞋的他嘴唇冻得发紫。她看着眼泪情不自禁得掉了下来,她迅速脱下身上的外衣给他穿上,并带他一起和同学们做游戏来暖和身体。经过了解,原来他是孤儿,学费还是校长给他交的,而他因为没有父母每天只能靠学校的补助1块钱来生活。

那一夜她又失眠了……

不能再无动于衷了,经过一夜的思考,她迅速和母校的团委书记叶俊老师取得联系,在母校发起了爱心募捐。不仅仅为下溪的学生带来了500多件过冬的衣裳还为他们带来了4000多册课外读物和教师的工具书。看着学生们开心的笑脸,她也笑了。她决定要帮助这里的学生,她要看见孩子们应该有的天真的笑脸。

她变了,不再是以前任性、叛逆的女生,而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在工作上,她担任校团总支书记,处理一些学校的日常事务,成为了领导的得力助手,并以自己出色的表现而获得了马边县优秀团干部的荣誉,也为学校获得了区乡中学至今唯一的“乐山市五四红旗团组织”的称号。更值得她高兴的是她所指导的学生在县中学生技能大比武中获得了歌唱组三等奖,她一手建立的校健美操队也越来越锋芒万丈。

在生活上,她总是喜欢和学生们溺在一起,和他们聊天、做游戏、练操,和他们讲自己的大学生活,并鼓励他们要努力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在双休的时候,她总不愿意呆在宿舍而是和学生一道上路,和他们一起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回家,和他们一起过他们的双休,体验他们的生活,并且她也默默地开始搜集他们的资料。她和学生的感情越来越好,也越走越近了,因此学生会毫无顾及地和她讲述自己的烦恼和担心。越来越多地了解也更加让她想帮助他们,可是自己的力量是多么的微弱啊!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心桥助学”网的一个管理员认识了,那晚她在电脑前兴奋极了,因为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平台能让她不再遗憾地离开。心桥助学网是非政府非政治非宗教的民间公益助学组织,是由广州的一些爱心人士和西部计划志愿者组建,它需要西部计划的志愿者组成一线走访组,真实地走到学生家中去了解学生,搜集学生的资料上传,不仅要对真实性负责,而且要在一个县成立最初的联络站(心桥助学不为联络站的工作人员提供任何的资金补助,需志愿者自己解决费用问题),必须要有3个以上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一起提出申请并开展工作。一个人,心桥助学网是不可能在马边建立联络站的,也不可能接受她所搜集的学生资料。因此,她开始发动身边的志愿者加入她的队伍,但是每次都只能被泼一脸的冷水。可是这并没有消减她助学的热情,她不是为钱来的,她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更不会担心自己会受累。她还是一样开心地和学生一起回家,一个人走在艰难地助学路上,在泥泞的山路间留下自己坚定的足印。是人都是会被感动的,她的热情,她的积极,她的永不放弃不仅仅感动了06届新来的两位志愿者,而且也感动了心桥助学所有为了怜爱而做助学的人们。2006927,这个对于她来说非常特别的日子,“心桥助学”马边联络站正式成立,并由她担任站长。她似乎看到了学生们开心的笑脸,似乎也看到了明天的曙光。

联络站的成立给了她自信和继续前进的动力,她更加忙碌了。她不仅仅要上好全校15个班的体育课和协助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她还坚持每个礼拜下乡走访需要资助的那些学生。泥巴裹满了裤脚,淹没了鞋子,但是为了能搜集更多的学生资料她从没停下脚步。她总是对新加入的成员说:“我们在这里的时间很短,或许我们能帮助的学生很少,但是我们至少在行动,帮助一个总会少一个的。”正是抱着这样的期望,抱着对大山深处那些学生的怜爱,她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和他的同伴们走访了30多个贫困学生,并且已经有20多个学生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好心人的资助,资助金额至今已达到了10000多元,学生从受资助那天到高中毕业的费用将不再是个难题。团县委为了她能更好地做助学,也为了让全县的贫困学生都能受益,把她借调到西部计划项目办,并大力支持和鼓励她放开手脚去做助学。

虽然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她爱的学生,但是她的心永远系着那些可爱的学生。每每想起离开学校时孩子们哭泣地一路相送,她就更加努力了,不仅仅为学生解决学费和生活问题,而且也为他们送去了精神食粮—课外书。在心桥助学网的帮助下,她顺利地在全县建立起了 4个心桥图书室,捐赠图书达到了11000余册,价值超过10万元。“心桥助学”马边联络站的优秀工作表现得到了“心桥助学”总站的认可,通过2007321的心桥网络例会大家讨论后决定,升级马边彝族自治县联络站为工作站。工作站是“心桥助学”的紧密组织,心桥助学不仅为其提供助学平台,且为工作站提供适当费用(下乡走访时的车费、住宿费和必要的例如送图书的运输费用)。“心桥助学”联络站升级为工作站后,将更有效的促进马边助学工作的发展。看到联络站升级后,身为站长的她更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作为2年期即将离开的志愿者,她不得不为工作站的未来考虑了,她希望自己走后会有更多的热心人来做助学,让更多的学生走出贫困。

在她正值困惑的时候,北京来的老志愿者、心桥助学网的监察员—周忠民老师来到了马边,老师不仅仅用行动告诉了她该如何走下去,还和她一起讨论了工作站的未来,这无非是雪中送炭。她积极向助学网争取到了“五一”图书室计划中15个图书室的筹建名额,并和周老师一起开始走访需要建立图书室的村完小。她的行动终于影响了当地有爱心的人们,民主小学的老师们自发的组成了一支爱心助学小分队积极的加入他们,并和他们一起为山里的孩子开始奔波。工作站的完善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了……

7月,她将离开她渐渐熟悉和眷恋的地方,但是她说“我的离开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有更大的能力来做自己认为一生都要从事的志愿者事业。我希望自己可以在家乡好好发展,可以拥有更多的资产,可以不再被动地望眼欲穿地等待好心人的伸手,可以更主动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知道玫瑰的余香会得到长久地延续……